核心看点
- 史上最大查获:FDA与CBP在芝加哥联合行动中,查获逾400万件未经授权电子烟,零售价值超8,600万美元(约6.27亿元人民币)。
- 行动周期:此次执法行动历时一周,由联邦多部门协调推进。
- 执法目标:重点检查FDA审批合规、税收逃避、知识产权及危险品标签问题。
- 战略意义:该行动是FDA打击青少年吸电子烟整体战略的一部分,包括防范“换港口投机”、整顿分销网络、家长教育与零售管控。
- 全年成果:截至目前,FDA与CBP在2025年已累计截获超600万件非法电子烟,涉案总值逾1.2亿美元。
- 后续影响:所有涉案产品因缺乏FDA上市许可,均不得合法销售或分销;涉事37家进口商已被点名,须30日内作出回应。
2Firsts,9月11日-当地时间9月10日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与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联合发布公告称,在为期一周的执法行动中,查获超过400万件未经授权的电子烟产品,估计零售价值逾8,600万美元(约6.27亿元人民币)。这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此类查获。此次行动在芝加哥展开,旨在检查入境货物,阻止非法电子烟进入美国市场。

数月筹划:470万件非法电子烟被截获
此次行动是CBP和FDA数月规划与协调的结果。在行动期间,团队发现了多批各种非法电子烟产品,这些产品几乎全部来自中国,目的地为美国的不同地区。在整个行动过程中,团队检查了是否存在违反FDA审批、逃避联邦税收、侵犯知识产权商标以及危险品标签违规等问题。此次行动共阻止了近470万件电子烟入境,制造商建议零售价超过8,650万美元(约6.27亿元人民币)。
CBP局长警告:家长应高度警惕
“家长、老师、教练以及其他关心我们孩子的人们应该对CBP和FDA在芝加哥查获的未经授权电子烟数量感到警觉。”CBP局长罗德尼·斯科特(Rodney Scott)表示。“我们无法知道这些产品里到底含有什么危险,也无法知道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条件。我敦促所有人做好调查,弄清楚自己在购买什么。”

FDA的青少年控烟战略
这次执法行动是FDA更广泛的积极打击青少年使用电子烟战略的一部分。其他活动包括:
- 终止“换港口投机”的做法,即非法产品多次尝试进入美国;
- 打击非法电子烟产品的分销网络;
- 教育家长了解吸电子烟的危险;
- 与全国各地的商店老板合作,防止非法产品的销售。
多部门协作与执法成效
这些查获体现了多个联邦机构共同合作、协调合规与执法的努力,旨在阻止非法电子烟的分销与销售。在此次行动之前,FDA和CBP的联合团队进行了调查工作,以识别潜在不合规的入境货物。该团队还成功提升了审查和处理效率,这是在先前行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。
高层表态:保护儿童健康
“我们绝不会允许外国势力威胁美国儿童的健康。”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·F·肯尼迪(Robert F. Kennedy, Jr.)表示。“今天我们采取了果断行动,保护孩子免受非法电子烟产品的危害。感谢特朗普总统和邦迪司法部长的领导,帮助我们关闭这个黑市。”
“FDA和我们的联邦合作伙伴正在采取有力措施,加强美国的边境防控,阻止非法电子烟产品流入我国。”FDA局长马蒂·马卡里(Marty Makary, M.D., M.P.H.)表示。“美国人——尤其是我们的孩子——不应使用这些潜在危险、容易上瘾、被偷偷带入美国的产品。如果某款产品未经FDA授权,CBP将查扣、扣留或销毁它。”
年度成果与合规提醒
今年以来,CBP和FDA的执法行动已阻止价值超过1.2亿美元(8.70亿元人民币)、超过600万件未经授权的电子烟进入美国。
所有此次查获的电子烟产品均未获得FDA的强制性上市前授权令,因此不能在美国合法销售或分销。截至目前,FDA已授权39款电子烟产品和设备;这些是唯一可以在美国合法销售的电子烟产品。要查找可在美国合法销售的烟草产品清单,请访问FDA的可检索烟草产品数据库。
追责与企业责任
除产品查获外,FDA还联系了37家进口商及报关代理,要求其对自身行为作出说明。这些公司负责进口这些非法电子烟,并被告知向美国政府作虚假陈述或申报属于联邦犯罪。FDA提醒这些公司,他们有责任确保所进口的产品符合美国的要求,并且未来的报关申报必须包含完整和准确的信息。FDA要求这些公司在30天内回复函件并提交所需信息。
欢迎向 2Firsts 提供相关线索、投稿、联系访谈或针对本文发表评论。
请联系:info@2firsts.com,或在 LinkedIn 上联系两个至上 2Firsts CEO 赵童(Alan Zhao)。
声明
1. 本文仅供专业研究用途,聚焦行业、技术与政策等相关内容。文中涉及的品牌与产品,仅为客观描述之目的,不构成对任何品牌或产品的认可、推荐或宣传。
2. 含尼古丁产品(包括但不限于卷烟、电子烟、加热烟草、尼古丁袋)具有显著健康风险。使用者须遵守其所在辖区的相关法律法规。
3. 本文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或相关建议的依据。对于内容中的任何错误或不准确之处,2Firsts不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。
4. 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个人禁止访问或阅读本文。
版权声明
本文为2Firsts原创内容,或转载自第三方来源并已明确标注出处。其版权及使用权归2Firsts或原始版权所有方所有。任何个人或机构未经授权,不得复制、转载、分发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本文内容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如有版权相关事宜,请联系:info@2firsts.com
AI辅助声明
本文部分内容可能借助AI工具完成翻译或编辑,以提升效率。但由于技术限制,可能存在误差。建议读者参考原始来源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。
欢迎读者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,请联系:info@2firsts.com
